查看原文
其他

大家书架 | 北望:这个世界会好的

2015-08-21 北望 大家

--- Tips:点击上方蓝色【大家】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摘要ID:ipress

解决争端和追求公正有两条道路,一种是运用情感,最终诉诸暴力,另一种是运用理性、公道、妥协。


人们去电影院看凶杀、恐怖片往往有一个奇特的心理,那就是同情之余,庆幸自己没有遇上劫难,抑或不可告人的间杂着幸灾乐祸的怏怏快意。总之,能在乏味庸长而又凶险残酷的现实生活中的重压下暂时抽离出来,获得类似忆苦思甜的美妙效果,觉得自己过得还不错。

只不过是,这种观赏仍然可能会潜移默化,带来相信阴谋或者留下阴影的副作用。甚至你也会逐渐变成一个心理阴暗的人。但如果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彻大悟开始阴险狡诈起来,那么祝贺你,你可能就离那些传承厚黑权谋的所谓成功人士不远了。

人性如此复杂,我们善与恶的双重本性源自进化进程,既有亲社会倾向,又有反社会倾向。

所以尽管一直有学者、作家、导演呼唤通过小说、电影等文艺形式来促进人们“换位思考”,推动人道主义,即所谓心理学上所说的“移情”,然而正如孔老夫子“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的慨叹,与根植身体与内心中的暴力倾向作斗争,情况似乎没有那么乐观。

以《零边际社会成本》、《第三次工业革命》等著作而在国内名声大噪的里夫金曾经写过一本《移情的文明》,他认为移情以大脑中天生具有的同情情感为基础,我们只要运用它,或者说至少不要压抑它,就能为世界迎来一个新时代,并曾信誓旦旦号称“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内普及全球移情意识”。


然而,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斯蒂芬·平克在《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为什么会减少》一书以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告诉人们,这毫不靠谱。虽然他也将移情作为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之一,但这显然不是关键所在。移情并不是大脑中镜像神经元的必然反应,甚至可能转变为反向移情,即看到某人受难而感到高兴,或看到某人高兴而难过。更有甚者,正如美国大律师克拉伦斯·达罗所言:“我从来没有杀过人,但是我读过的讣告有不少确实让我满心欢喜。”这也可以解释人们在观赏涉及暴力电影时的奇妙感观。

回顾中国历史上的人性探究和实践,以孟子从“孺子将入井也”的恻隐之心推及出的人性本善为代表,各种建立在脆弱的同情心之上的美好伦理既未能防止战争,也未能阻止制度化的施虐和其他大规模的暴力发生。在我看来,这归根结底是因为建立在利他主义之上的机制对抗暴力不具有稳定性。不妨回顾我们的历史,比当下更强调利他主义的上世纪60、70年代,却发生着骇人听闻的大规模、长时段的人间地狱般的暴行。

因为,暴力更根深蒂固地生长在我们文明里,甚至身体里。正如斯蒂芬·平克这本新书所揭示的,我们每个人的基因里都有祖先吃人留下的铁证,比如染色体组中包含的某些抗朊病毒。而世界上最有名的LOGO十字架,正是一部杀人机器。最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人类文明突飞猛进的上个世纪,却发生了死伤数以亿计的两次世界大战。

斯蒂芬·平克将人性中的暴力的心理系统总结为工具性暴力、支配欲、复仇心、虐待狂、意识形态五个心魔。而具有平抑暴力使命的有移情、自制、道德感、理性四位善良天使。这不禁令我想起美国电影《布鲁克斯先生》里,热爱慈善的成功上流人士白天在教堂里虔诚忏悔,夜晚疯狂虐杀。这种可怕的分裂行径,人类不但其实由来已久,而且根深蒂固。

在我看来,这五个心魔一个比一个强大,尤其是看似仅仅是认识分歧的意识形态,却是曾将整个世界卷入疯狂暴力的最重要的力量。但如同移情一样,自制、道德感都是建立在利他主义基础之上的不稳定因素,就拿有着“克己复礼”儒家文化传统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国人来说,非常熟悉,也很容易忘记。

作者进一步指出,暴力减少的关键在于以自利为前提的理性的运用与发展,并进而引导人性中其他的善良天使。正如波普尔所言,解决争端和追求公正有两条道路,一种是运用情感,最终诉诸暴力,另一种是运用理性、公道、妥协。据说70%的凶杀案都发生在熟人之间,尤其是情人之间,看来这就是诉诸情感和本能而采取第一种解决方案的恶劣结果。

理性的推崇是这部长篇巨著的核心观点,我认为这对道德危机中的国人有尤其重要的启蒙意义。


我们看惯并厌恶了那些对别人大谈道德修养,而自己不守规则甚至不知廉耻却大获成功的人格分裂者,这几年倒掉的诸位“大老虎”就很典型,比如号称“我这个人最大的缺点是廉洁”的徐才厚,就在军队长期从事主攻人的思想灵魂的政治工作。甚至,人们也渐渐开始抵制那些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贩卖廉价伪善道义和心灵鸡汤的山寨国学大师、散养仁波切以及打着金字招牌的明星花和尚。

但面对当前这几乎是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的伦理重建,我们仍然需要补这一课,需要重新审视人类如何抛弃最野蛮的暴力行为的文明进程。

被誉为人类最伟大的哲学家的康德认为,敬畏理性是因为它是唯一一种能与我们的自然激情抗衡的力量。而这些激情,在康德眼中多半是负面的,比如贪婪、野心、傲慢、妒忌、幸灾乐祸、尔虞我诈和我们对别人的控制欲。而亚当·斯密开启的现代经济学时代,又让“理性人”假设和利益的计算成为分析和改善人类行为的基石,从而使自利—利他与互惠合作的市场得到学理上的支持,并被认为是人类演进、文明进步的拓展秩序,社会整体认知水平提高带来了更多的信任和更多的合作。20世纪60年代,以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为代表的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及其与博弈论的结合,更使斯密的学说获得了严格的证明,在尊重他人利益的基础上对文化和制度更新改善更加成为学术界的共识,并使人类运用理性防止暴力,在阻止专制和制度化的施虐、压迫妇女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所以斯蒂芬·平克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理性是人类得以进一步抑制暴力的最大希望。


斯蒂芬·平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进步仍然是理性的进步,甚至改革本身就是理性的结果。而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育大大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合作、互惠水平。但有些思路、观念上的误区和障碍亟待彻底解决,从而更开放、彻底地拥抱理性,从而抑制暴力和冲突的悲剧。

当下发展理性的当务之急是提高社会容忍度,增强社会弹性,放弃维稳思路,更可能通过各种讨价还价、谈判妥协理性处理冲突和维护权益,尤其避免让人在怨恨等情绪化状态下做出极端行为。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当时发生着民权、女权、儿童权利和同性恋权利的革命,似乎伴随着更多的不安定,但到了90年代,反叛事业成为进步事业,弱势群体的暴力得到更多保护,使人类更加安全。

另外,当今各种狭隘民族主义言论尘嚣日上,我们需要警惕情绪化可能引发的灾难后果。不应忘记20世纪初的大战和大屠杀起因很大程度上源自德国和俄国的怨恨。斯蒂芬·平克总结的引发这场人类最严重战争的心理机制对我们而言是多么熟悉,那就是“坚信自己的民族或文明天然地拥有历史给予它的辉煌地位,尽管它目前处境卑微,坚信它的衰败完全是因为内部和外部敌人的阴险破坏”。

人类文明的进程拯救了我们,我们的过去并非田园牧歌,当世暴力已大为减少,而且还将会继续减少下去。总之,这个世界会好的。我们需要放弃的仅仅是接纳自利利人这一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放弃简单的说教和本能的情绪,着力发扬理性的力量。但显然,这仍然并不容易。


图书信息: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为什么会减少》
作者:[美]斯蒂芬·平克
出版社:三辉图书 / 中信出版社
译者:安雯
出版年:2015-7
页数:1044
定价:128.00元
装帧:平装
ISBN:9787508648583



作者:北望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资深媒体人,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主编,北望经济学园创始人。

更多作者文章,请在对话界面输入“@作者名”调取。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作者更多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